您现在的位置是:课程

武志红80节个人成长课《成为你自己》

2023-12-05 20:00课程 人已围观


 

三点努力帮助你“成为自己”

 

  “成为自己”意味着更健康,但“成为自己”之路不会一帆风顺。它意味着自由,但也意味着完全的自我负责——“我选择,我负全责。”在这条路上,一个人的内在评价系统经常会发生动摇,要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,需要克服一些最常见的障碍。

 

  远离人格面具

 

  因为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中长大,我们只能表露“好的”(或“可被接受的”),并由此形成很多人格面具。走在“成为自己”之路上,一个人会逐渐远离这些不真实的自我,尽管会有不少踌躇和顾虑。

 

  Anne的“完美妻子”就是一个人格面具,一个到罗杰斯那求助的美国男孩的人格面具是“性欲旺盛”。他对罗杰斯说:

 

  “我知道我没有性欲,我担心他们那些人会发现这一点。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……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我没有性欲。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……”

 

  显然,这个男孩之所以有“性欲旺盛”这个人格面具,是因为“他们那些人”赞赏“性欲旺盛”的男人。如果他公开说没有性欲,他就会被嘲笑。这个男孩为了得到“他们那些人”的有条件积极关注,给自己伪装了一个人格面具,但问题是,这个面具越来越难以从脸上揭下来了,他越担心“他们那些人”会发现真相,就会越表演得非常“性欲旺盛”,最终,这种恐惧和表演就成为他真实自我的一部分,而不只是一个外表。

 

  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“好的模板”,然而,很多这些模板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,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他们,但它们就仿佛是一张没有弹性的面具贴在我们的心中,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,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。譬如Anne不只是有“完美妻子”的人格面具,还有“听话的好员工”的人格面具,她以为戴着这些面具可以更能适应家庭、单位乃至社会,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。

 

  远离“应该”

 

  很多人,因为父母给了他太多的有条件积极关注,最终形成了一些强烈的意念“我应该是好样的”、“我必须是好样的”,但他要在某一件事情做到“好样的”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赢得父母的爱,而不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。

 

  一名高三的女孩给我写信说:

 

  “我一直渴望爸爸爱我,但他的爱是有条件的,就是好成绩。只有取得好成绩,他才对我有笑脸。一考砸了,他就会向我大吼大叫,骂我没用,笨……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,我必须要取得好成绩,但我总是担心如果考砸了,天哪,爸爸会怎样对我。”

 

  如果“应该”太多,一个人的心灵自由会越小。但如果内心的声音越强大,一个人就会越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。舒俊琳说,他工作了两年后决定脱产去读中山大学的心理学,当时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反对,说他本来的工作收入很高,又有前途,而心理学又没有明确的前景,何必去冒险。但是,他内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声音,告诉他“去读心理学,没错!”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,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,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。

 

  舒俊琳说,受外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,他的方法是理性,是缜密地去计算成败得失,但受内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,他的方法是直觉,是倾听并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。从中山大学毕业后,他又自费学了NLP,3年前又破天荒地在业界开创了公益性的NLP培训。做这些决定时,他都没有进行计算,而是内心中有这样的冲动,他服从了,而事实又证明异常正确。

 

  舒俊琳说,这种例子在大企业也数不胜数。譬如可口可乐公司,曾经尝试过改变可口可乐的味道,因为市场调查显示,消费者特别渴望改变口味。但事实证明,这种缜密的计算是错误的,改变口味后,可口可乐销量急剧下跌,可口可乐公司又立即改变了回来。

 

  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

 

  罗杰斯说,许多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,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,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。他的一个男性来访者,在治疗结束时感叹说:

 

  “我终于觉得我真的必须要开始做我想做的事,而不是做我认为我应该做的事,不管别人认为我应该做什么。我的整个生活彻底翻了个个儿。我一直感到我必须做一些事情,那时因为别人期望我这样做;更重要的事,我那样做事为了让人家喜欢我。见鬼去吧!我想,从现在开始,我就是我——不管富有还是贫穷,好还是坏,理性还是非理性,合乎逻辑还是不合乎逻辑,名声好还是不好。”

 

  罗杰斯认为,真正“成为自己”的人,不希望成为他们“应该”成为的样子,无论那些规则是父母制定,还是由文化制定。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可能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。换言之,他们不选择成为任何矫揉造作的东西,或者被强迫的东西,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东西,任何被强迫的东西,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东西。他们认识到,他们并不重视这样的目标或目的,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照这样的目标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。

 

  “成为自己”的人的特点

 

  罗杰斯认为,那些“成为自己”的人,内心最自由,也是最健康,对社会最有奉献的人。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:

 

  负责的、道德的、克制的生活态度;

 

  对自我和他人有深厚的同情心,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,拒绝对他人以及事务的外部控制;

 

  很少审美疲劳,总能像孩子一样去感受美,并由此产生了高度的创造能力;

 

  等等。

 

  向着自我导向转变

 

  “成为自己”的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,并且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主。他不再由别人为自己选择,而是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,自己的目标,自己为自己负责。

 

  他并不总是会做出合理的选择,但他会发现,这是一种令人清醒又兴奋的体验。一个来访者对罗杰斯说,这个过程让他“感到害怕,感到很脆弱,失去了支撑,但我在内心也感到一种汹涌澎湃的力量或活力。”

 

  接受不确定感

 

  “自己”不是一个结果,而是一个过程。这个“成为自己”的发现会让一个人既感到又惊又喜。以前,他的行为可以预测,一件事情刚开始,他就知道会有什么结果。但现在,他根本不知道内心会把他带向何方。

 

  这种不确定的变化是什么呢?罗杰斯说,这就是潜能的实现,就是马斯洛所说的“自我实现”之路。那些“自我实现者”是常常不能预测事情的结果的。

 

  譬如,日本动画片导演宫崎骏说,他不写剧本,“在开始拍片前,我并没有一个已完成的故事……我们从不知道,我们的故事会走向何方……(故事)有一个内部的秩序,就是故事本身的需要,它可以把我带向结局……不是我制作了影片,而是影片自己完成的,我没有选择,必须服从。”

 

  并且,宫崎骏从不考虑观众,也从不考虑市场,他只是听从内心的指挥去编故事,但是,他的动画片又是最有市场最受欢迎的。这证明,那些真正“成为自己”的人,他的世界其实是和别人最息息相通的。

 

  对自己的体验开放

 

  到最后,一个人开始对自己的一切体验持有开放、友好的接受态度,接受经验,不排斥它。他意识到体验是一种友好的资源,而不是一个可怕的敌人。当内心的呼声不是很明显,他会安静而耐心地等待,直到它出来。它可能是心灵的振动,也可能是一些生理反应,以前他对这一切视而不见,但现在他学会了倾听它们,接受它们。

 

  马斯洛发现,这是“自我实现者”的一个典型特征,“他们能够轻松地洞察现实,他们近似于动物式或孩子式的接纳性和自发性,表明他们对自身的冲动、欲望、见解以及主观反应具有非同寻常的自觉意识。”

 

  对自己的内心开放的人,对别人和世界也一样开放。马斯洛说,这样的人“能够带着敬畏、愉悦、惊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,神清气爽、天真烂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赏生活原初的善,尽管这些体验对别的人来说可能是陈旧乏味的东西。”

 

  正是在这一点意义上说,“成为自己”的人是没有审美疲劳的。舒俊琳说,他最喜欢他一个学生说的话“对别人和世界,永远要有孩子一般的天真;对自己,永远要有上帝一般的自信。”

 

  自我信任

 

  随着一个人越来越“成为自己”,他身上的创造力也会与日俱增。

  譬如,海明威肯定知道“好的作家不这么写作”,但他信任自己的体验,所以他走向成为海明威,成为他自己,而不是走向成为别人心目中的“好作家”。

 

  罗杰斯说:

 

  “这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在艺术家和天才人物身上的现象,我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看到,来访者更加信任成为自己的过程时,这些普通人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内就变成了重要而富有创造力的人,敢于感受他们自己的情感,敢于依靠在自我内部所发现的价值来生活,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。”

 

 

  “成为自己”不是自私

 

  罗杰斯说,“自己”只是一个过程,就是自己的那些活生生体验,譬如Anne自如地吃海鲜、疯狂地蹦迪然后号啕大哭、在香山上感叹大自然的美丽……这些活生生的体验正是一个人真实的“自己”。

 

  罗杰斯认为,整个社会对“成为自己”有一种恐惧,这种恐惧建立在两个错误的习惯认识上。

 

  第一,有一个终极的“自己”。很多人认为,“成为自己”就是要保持恒定不变的精致状态,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。

 

  第二,“成为自己”意味着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。

 

  罗杰斯说,这是一种更常见的误解,所以社会并不鼓励“成为自己”,社会、家庭总是去规定好模式,让人们去照做。

 

  但是,如果一个人开始去做自己,他就会发现,除了敌意、贪念、愤怒,他还有关爱、温柔、体贴与合作;除了懒惰与冷漠,他还有激情、热情、好奇……如果他能以亲密、接纳的态度体验自己这些复杂的情感,他就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和谐的人,而不会走到一个无法无天的邪恶道路上去。

 

  实际上,真正破坏社会的、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的,并不是直接的愤怒、敌意与贪念,而是那些扭曲的恶。

 

  罗杰斯举例说,譬如狮子,被当作“掠夺性野兽”的贪婪象征,但这是人类对狮子的误解。的确,狮子饥饿的时候会猎杀,但它不会野蛮杀戮,也不会贪得无厌。

-->

站点信息

  • 文章统计篇文章